驱油剂对不同类型油藏的适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油藏特性差异大,驱油剂需针对性调整才能发挥效果。
对常规砂岩油藏的适应性
孔隙结构与渗透率:常规砂岩油藏孔隙结构相对较为规则,渗透率适中。大多数驱油剂在这类油藏中能较好地注入并发挥作用。例如,聚合物驱油剂可有效增加注入水黏度,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表面活性剂驱油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从岩石表面更易剥离,在砂岩油藏中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
原油性质:若原油黏度较低,轻质组分含量高,碱驱油剂可能通过与原油中酸性成分反应生成天然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并改变岩石润湿性,从而提高驱油效率。对于中、高黏度原油,聚合物驱油剂配合适当的表面活性剂,能同时改善流度比和降低界面张力,提升适应性。
对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
渗透率低的挑战: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孔隙喉道细小,导致流体渗流阻力大。普通驱油剂注入困难,容易在孔隙中滞留,影响驱油效果。因此,需要研发特殊的驱油体系。
解决方案:采用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驱油剂,配合纳米材料等,可降低驱替压力,使驱油剂能够顺利进入微小孔隙。此外,微乳液驱油剂也具有良好的低渗透油藏适应性,其粒径小,能够通过细小喉道,且对原油具有较强的增溶能力,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对稠油油藏的适应性
原油高黏度问题: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常规驱油方法难以将其有效驱替。热采与驱油剂结合是常用策略。
热化学复合驱:在蒸汽吞吐或蒸汽驱过程中加入合适的驱油剂。例如,高温稳定的表面活性剂驱油剂,可在高温环境下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同时聚合物驱油剂在加热后的稠油中仍能发挥增黏作用,改善流度比,使驱油效果显著提升。微生物驱油剂在稠油油藏也有应用潜力,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气体等物质,可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其流动性。
对碳酸盐岩油藏的适应性
岩石特性影响:碳酸盐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驱油剂在其中的流动规律与砂岩油藏有很大不同。
适应性策略:由于碳酸盐岩油藏岩石表面通常呈亲油性,需要选用能有效改变岩石润湿性的驱油剂。如某些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驱油剂,可使岩石表面转变为亲水状态,提高水相的波及效率。同时,针对裂缝发育特点,要控制驱油剂的注入速度和压力,防止驱油剂沿大裂缝窜流,可采用凝胶类堵剂与驱油剂协同使用,封堵高渗通道,迫使驱油剂进入低渗区域,提高整体驱油效果 。
公安备案号:冀公网安备13098302131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