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特定油田的驱油剂类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油藏地质条件
岩石类型:砂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不同。一般来说,砂岩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高,适合使用聚合物驱油剂或表面活性剂 - 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剂。例如,大庆油田的砂岩油藏采用聚合物驱油取得了良好效果。而碳酸盐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碱 - 表面活性剂 - 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剂可能更合适,它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油藏条件,提高驱油效率。
油藏渗透率:高渗透率油藏,流体流动阻力小,可选择以提高波及效率为主的驱油剂,如聚合物驱油剂,通过增加注入流体的黏度,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范围。对于低渗透率油藏,注入压力高,需要选择低界面张力、高扩散性的驱油剂,如微乳液驱油剂或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等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剂,有助于降低注入压力,提高驱油效果。
油藏温度和压力:高温油藏会加速驱油剂的降解和变质,需要选择耐高温的驱油剂,如含有耐高温聚合物或特殊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剂。高压油藏则要求驱油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剪切性能,以保证在高压下仍能保持其性能,不发生降解或失效。
原油性质
原油黏度:对于高黏度原油,降低原油黏度是关键。可以选择乳化驱油剂或降黏型表面活性剂驱油剂,将原油乳化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包油型乳液,降低其流动阻力,提高流动性。例如,在稠油油田中,常采用乳化降黏技术,使用特定的乳化剂将稠油乳化,使其能够顺利开采。而对于低黏度原油,主要目标是提高洗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可选用表面活性剂驱油剂或聚合物驱油剂。
原油化学组成:原油中的沥青质、胶质等成分含量会影响驱油剂的选择。如果原油中沥青质含量高,容易在岩石表面吸附形成顽固的油膜,需要选择具有强分散和清洗能力的驱油剂,如含有特殊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剂,能够有效分散沥青质,降低其对岩石表面的吸附。
经济效益
驱油剂成本:不同类型的驱油剂成本差异较大。聚合物驱油剂成本相对较低,且技术成熟,应用广泛。而一些新型的纳米驱油剂、生物驱油剂等,虽然性能优越,但生产成本较高。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油田的经济状况和预期收益,权衡驱油剂的成本与效益。如果油田经济效益较好,且对提高采收率有较高要求,可以适当选用成本较高但效果好的驱油剂;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油田,则更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估驱油剂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潜力。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手段,确定不同驱油剂在特定油田条件下的采收率提高幅度。例如,在某些油田进行的驱油剂对比试验中,发现三元复合驱油剂比单纯的聚合物驱油剂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为显著,可达到 20% 以上,而聚合物驱油剂的提高幅度可能在 10% - 15% 左右。
投入产出比:计算驱油剂的投入与产出比,即投入的驱油剂成本与增加的原油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某油田为例,使用某种驱油剂,投入成本为 1000 万元,实施后增加原油产量 5 万吨,按照当时的原油价格计算,增加的经济效益为 3000 万元,投入产出比为 1:3,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选择驱油剂时,应优先选择投入产出比较高的驱油剂类型。
环境因素
生物降解性: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驱油剂的生物降解性成为重要考虑因素。生物可降解的驱油剂,如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等,在使用后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较快分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一些靠近生态保护区的油田,优先选择生物可降解驱油剂,以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毒性:无毒或低毒的驱油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小。在选择驱油剂时,应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成分的驱油剂。对于须使用的化学驱油剂,要进行严格的环境风险评估,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
现场应用条件
注入工艺:驱油剂的注入工艺要与油田现有的注入设备和工艺流程相匹配。例如,聚合物驱油剂需要配备专门的聚合物配制和注入设备,对注入水质要求较高。如果油田现有的注入系统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进行设备改造或升级,这将增加成本和施工难度。因此,在选择驱油剂时,要考虑其注入工艺的复杂性和可行性。
与地层水的配伍性:驱油剂要与地层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避免发生沉淀、絮凝等不良反应,影响驱油效果。在实际应用前,需要进行地层水与驱油剂的配伍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驱油剂类型和配方。例如,如果地层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离子等,可能会导致某些聚合物驱油剂发生沉淀,此时需要对地层水进行预处理或选择抗钙、镁离子能力强的驱油剂。
选择适合特定油田的驱油剂类型需要综合考虑油藏地质条件、原油性质、经济效益、环境因素和现场应用条件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试验,选择适合的驱油剂,以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公安备案号:冀公网安备13098302131343号